close
某一天,仁波切帶著我們,離開竹節寺,往兩百多公里外的玉樹縣城而去。

高度降到約海拔三千多公尺,途經高原,與綿延的花海,來到一處碑下。
碑文寫著『三江源頭』。

地上有五十六塊色石,拼為一個廣場,象徵五十六族大融合。
廣場上,有人等著獻哈達給遠來的我們,旁邊一位藏族少女,還端著一盤酒。
沒有人喝酒,怕在高原上不勝酒力,於是遵照指示,
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,連續三次,祭天、祭地和祖先。

接過哈達後,將長長的哈達盤繞在頸間,再站上瞭望台,望向四方。

這裡是三江源。
長江、黃河、瀾滄江的源頭,即是古稱的通天河。
在西遊記裡提及:

大水狂瀾,渾波湧浪,可不就是八百流沙界,三千弱水深,鵝毛飄不起,蘆花定沉底。

在山海經的大荒西經中,提到,八百里流沙界,沙波上只有一種石蓮花,一千年才開一次花。(詳文忘了)

看著通天河,心裡有些感慨。
我,竟然跑到這麼遠的地方來了。

又記。
隊員中有人高山症嚴重,當我們遊賞三江碑時,她正吊著點滴,在吉普車上默默垂淚。
ps,山海經裡的提到的,千年開一次的石蓮花,在『龍王』裡有提到,在書中稱為『石蕖』
真到了三江源頭,才知道此處為何被稱為『八百里流沙界』,
三江源頭的水中,混入大量泥沙,自古如此,
遠看就似流沙,而非流水。
古時候,交通不便,能來此處的人少又少,
如此景致流傳到中原,
從山海經,到西遊記等等,才稱此地是流沙界。
而,西遊記稱,鵝毛飄不起、蘆花定沉底。也是水中含沙量過重所致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典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